
中國和英國在世界上都有著非比尋常的影響力,然而兩國之間交流與對話卻往往不足,。
英國財政大臣喬治·奧斯本9月份剛剛訪華,,本月習近平主席又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,這也為雙方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來考慮如何能從對方那里獲益,。
通常而言,,回答好這個問題可以促進雙方的經(jīng)濟發(fā)展。當然雙方互利互惠的領域還有很多,,從金融服務業(yè)到醫(yī)療制藥業(yè),,英國向中國輸出了大量專家學者,而中國則在近年來逐漸成為英國在汽車制造業(yè)和核電站建設的主要資方,。
然而,,還有一個合作領域超越了單純的商業(yè)性,從經(jīng)濟角度而言卻也變得日益重要:高等教育,。去年,,超過5.8萬名中國大學生來英國學習,這個數(shù)字比其他所有歐盟國家來英留學的總數(shù)還要多,。與此同時,,也有越來越多的英國學生去中國學習,獲得嶄新的人生體驗,。雙方又如何從人才交流之中獲益呢,?
首先,英國或許已經(jīng)注意到中國在扶植高等教育事業(yè)發(fā)展方面所提供的許多利好因素,。去年有預計顯示,,中國在科研領域的支出將在2019年超過美國,從而打造出世界頂尖水平的教育科研事業(yè),。
此外,,中國也通過各種途徑使高等教育更加國際化,包括拓展與國外科研機構的合作,。特別是在科學領域,,中國將更多的本科生、研究生送往國外學習,;在文科領域,,中國也在頂尖大學里開展了一些新項目,包括清華大學蘇世民學者項目和北京大學的燕京學堂,。
與此同時,,近年來英國的高等教育卻警報頻現(xiàn)。
從2010年至2015年,,保守黨和自由民主黨組成的聯(lián)合政府從未增加在科研上的預算,。而保守黨在今年5月贏得大選之后又暗示在一些領域預算開支將最高削減40%,。不幸的是高等教育與科研事業(yè)的預算項目就位列其中。
英國的大學受到教育和財政方面的因素限制,,即使它們希望招收更多包括中國在內(nèi)的海外留學生也常常力不從心,。而現(xiàn)階段英國對包括留學生在內(nèi)的非歐盟國家的移民也采取了不斷收緊的政策。
通過嚴格控制和減少學生簽證,,移民人口的數(shù)字貌似是減少了,,然后這項短視且考慮不長遠影響的政策在英國政府內(nèi)部也引起了爭議。很多部門的大臣們都意識到將這些既聰明又有經(jīng)濟能力,、來自世界上發(fā)展最快的經(jīng)濟體的學生拒之門外是多么愚蠢的舉措,。
英國確實應該學習中國在財力和政策方面支持高等教育事業(yè)的做法。
從長遠來看,,英國在高等教育方面仍然能對中國保持吸引力,。雖然在過去數(shù)十年中經(jīng)歷了一些財務危機,但相較于其他主流國家而言,,英國始終保持了數(shù)量更多的與自身體量比例相符的世界頂尖水平大學——牛津大學,、劍橋大學,、倫敦政治經(jīng)濟學院和帝國理工大學,,這些都是常年居于全球前十的大學,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并非偶然,。
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大學的教學科研領域一直孕育了一種競爭,、開放、獨立氛圍的傳統(tǒng),。英國大學在自然科學,、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都保持了傲人成績,這歸功于這些學者對自身研究領域的奉獻與付出,,這才是最主要的因素,,而并非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使得這些學者要達到一個什么官方標準。
英國大學出具的數(shù)據(jù),、調(diào)研和觀察分析結果有時會讓作為財政支持方的政府顏面掃地,。特別是披露一些令其感到尷尬的事實時。然而在一個擁有和諧溝通機制的社會,,大學就應該是其有機組成部分,,也就意味著學者們有義務向政府告知事實和真相。
總體而言,,英國和中國的學者,、專家和學生之間有許多值得交流的領域,也讓我們一起期待,,從今往后兩國之間將會有更多成果豐碩的對話,。(中國進出口網(wǎng))